第20章 政治動物(捉蟲)
關燈
小
中
大
英格蘭真是個很好的模仿對象。
主權國家的概念,世俗國家的重要性,大約要等近一百年後、由法國首相黎塞留提出,才逐漸深入人心。可是,英格蘭王國,從亨利八世開始,就以和教廷決裂的方式,走出了主權國家的一大步。
盡管瑪麗認為,文明的理想是政教分離。可是,這個年代,一個相對政治上集權自主的國家政體,哪怕依舊鼓吹“君權神授”,也算是人類歷史的一大進步。
亨利八世的《至尊法案》,便是一本很好的教材。它宣布,國君為教會首腦,擁有任命教會各種神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。與之相應的,還有一系列加強王權、唯我獨尊性質的法令。
如《首歲教捐法》,規定教士收入中的上供部分,不再交給教皇,而是奉於君主;如《禁止上訴法》,宣布國內涉及遺產繼承和婚姻方面的官司,不得訴至羅馬;如《叛國罪法》,確定凡不承認君主尊嚴、稱號、財產,或斥其為異教徒、分裂者之類的言行,都屬於叛國罪……
林林總總,以《反對教皇權力法》劃上了句號。
最後這部法案,徹底清除了羅馬教廷在英格蘭的各種權力,包括解釋《聖經》的權力,足以把教皇氣得七竅生煙。
當然,盡管膽大如穿越女瑪麗,最後一份《反對教皇權力法》,目前還是不敢模仿的。但是,采納其餘幾個的實質內容,在“地廣人稀”的蘇格蘭推行,困難並不大。
如她所料,在知會各領主之後,她所頒布的改革舉措一路推進,並無太多阻力。
偷偷熱衷於新教的爵爺們倒也罷了。那些舊教信徒,一方面對女王學習亨利八世、把教會資產和組織運行體系均納入國有而忿忿不平;一方面,又慶幸女王形式上繼續恪守著天主教禮儀,公然宣揚王國對遙遠的羅馬“要充滿敬意”——他們猶豫之間,既沒有直接反抗,也來不及向教廷告狀。所以,愛丁堡及其周邊,都是一派“改革順利”的風景。
哼,主要還是因為滿足了上層貴族利益(且沒有對普通人群造成損害)。瞧,法令頒布之後,連歷來和斯圖亞特家族最不對付的道格拉斯領主,也沒有“為反對而反對”,而是欣欣然清點著修道院那些豐厚藏品,喜滋滋的抱回家去享用了。
沒錯,瑪麗從始至終的目的,就是權和錢。
權,是必須緊緊攥在國君的手上的。瑪麗剝奪了羅馬以及本地教會諸多世俗權力,將之據為己有。其他領主,也象征性的分到了幾口湯。但名義上,最終裁決權,全部歸屬於君主。
沒收修道院,則是經濟環節中最重要的一步。瑪麗把除少數書籍外的所有動產,毫不吝惜的賜給了勳爵們——那些閃著光的金銀器,大大安撫了眾貴族的心。不動產方面,瑪麗允許爵爺們按領地範圍瓜分了部分;其餘的,加上王室直屬領內的,她宣布全歸國有——唔,修道院結構還是很結實的,作公共場所使用很不錯;教會土地可算最好的那一批,正好拿去搞農牧業試點。
與此同時,瑪麗並未直接強迫教士修女們還俗——修道院房舍他們依然能夠居住,園圃和土地他們依然被允許耕作。只是,這些產業的所有權,已歸於女王陛下;並且,修道院居民從今往後,要服從的,更多是國君的世俗要求,而非羅馬教廷的精神遙控。
倒不是說,全體蘇格蘭神職人員,都成為了國君的雇員。實際上,教會依然存在,只是“機構被精簡”;且其最高首腦,變更為瑪麗·斯圖亞特女王。
瑪麗固然收繳了相對封閉的修道院,鯨吞了眾多土地,但對於素來承擔重要公共職能的教堂,她非常精心的保護著、寬容著、維持其組織結構,盡可能少指手畫腳。
而那些失去“根基”的教士和修女,在發現現有教堂無法容納他們所有人之後,要麽索性回歸世俗,要麽留在原處為國君打工、堅持“避世清修”。
作為特權階層,神職人員名義上暫時仍舊是免稅的。然而,瑪麗使用了類似的《首歲教捐法》,令他們把收入十分之一上繳“蘇格蘭教會之首領總督·女王的庫房”,也算變相征稅,增加了自個收入。
對,瑪麗暫不打算廢除古老而傳統的什一稅。《聖經》中說,農牧產品的十分之一屬於上帝。盡管這些年宗教改革浪潮中,先驅地德意志的農民一直叫嚷著要廢除此稅,可路德派從未照做。後起之秀加爾文與亨利八世,也不曾放過這筆收入。而立場相似的亨利八世,其做法最合瑪麗心意——這筆錢,揣進國君兜裏就好。
民生和民權,固然是一個未來靈魂非常向往的東西。可瑪麗清楚,改革難以一蹴而就,最好是順應潮流。歷史本有它的發展規律。像王莽那樣不顧時代局限,脫離其根基、想要搞超前社會的,往往會慘痛失敗。
就如她自己,目前尚不敢脫去天主教徒的帽子。在這段所謂的變革中,對外,瑪麗仍堅持她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。她宣稱,她永遠懷著對羅馬教皇的尊重,遵守一切舊有禮儀形式;但是,為了國家的利益,她必須因地制宜,規範一些蘇格蘭世俗政策,以保證人民的世俗幸福。
鑒於瑪麗表面禮儀上的優待,還有英格蘭這個前車之鑒(瑪麗總是默默感懷,有亨利八世這個出頭鳥真的太棒了),留在蘇格蘭的頑固舊教徒暫無過激行動。一方面,雖然女王對教義不特別精通,但她找到的《聖經》原文,確實令他們難以辯駁;另一方面,博斯維爾的禁衛軍在維(;)穩方面頗有建樹,諸位勳爵也還肯配合做事,手無寸鐵者難以反抗。
對於最淳樸的平民來說,無非是剝削壓迫者的頭子合二為一;教堂又沒撤,日常生活好像也不太受影響。嗯,在他們眼中,女王陛下膚白貌美,威儀滿滿,值得敬愛;她又給他們發了些農用物資,還說要帶領大家耕牧致富,更該發自內心的擁戴了。
什麽,領主和教士在扯皮?這個,雙方都得罪不起,咱還是埋頭幹自己的活去吧。
在瑪麗威逼利誘之下,蘇格蘭“宗教改革”的初始階段,可以說相當之平穩。
她也隨之發現,“小國”果然有“小國”的好處——人口少,上層更少,掌控起來,相對容易。
當然,總有人不吃她那一套。
教皇在蘇格蘭的代表,即他的鷹犬,瞧著瑪麗越來越不順眼。可是,在此邊陲之地,羅馬教廷的勢力有限;偏偏西班牙、法蘭西、英格蘭三國的和談才起頭,為一點“小糾紛”大動幹戈不可能,甚至連“教訓”一下都不合適。
畢竟,消息通過去本就慢;而且教皇正忙得很,連起草一份嚴厲的外交辭令,都不大容易。
——瑪麗正衷心感謝前些年的戰亂,消耗了西班牙、法蘭西、英格蘭等國的諸多儲備,讓他們對外動武的能耐大大減低。接下來,蘇格蘭也就有希望在夾縫中發展,成為她的第一個改革試驗田。
不過,瑪麗還很需要顧及瓦盧瓦王室的情緒,尤其是亨利二世。於是,她很“誠懇”的寫了一封長信,向公公解釋了她這些日子在蘇格蘭的所作所為。
她寫道,國內新教勢力生長兇猛(其實還好),鄰國伊麗莎白的宗教傾向鼓舞了一批不安分的領主(這個倒沒錯),且民意洶湧(遠沒那麽糟);她為了平衡緊張局勢,過於沖動,在和丈夫商量之前,就擅自主張(膽大妄為),模仿了英格蘭的某些改革措施,以示妥協。她聲明,她對羅馬教廷始終心懷景仰,此次冒犯純屬無奈,請求諒解。
她在信中,百般示弱,懇請亨利二世的支持與幫助;她強調自己是瓦盧瓦王室的從屬,心系王室的利益,絕對與法蘭西同進退。
這些紙上的優美措辭,要穩住遠在巴黎的法國國王,並不困難。畢竟,法籍的大統帥蒙哥馬利,正因為英格蘭政局變動,在幾位“值得信任”的蘇格蘭勳爵的陪伴下,屯兵邊境;他耳朵裏灌滿了爵爺們為女王改革找出的理由,他所見皆是他們對法蘭西戰略的忠實執行。而另一個正宗法國貴女,瑪麗·德·吉斯,撐著虛弱病體,亦在信中為女兒求情。
這位母親,可謂瑪麗的一樁憾事。回蘇格蘭之後,她就發現,王太後的身體比先前明顯羸弱太多。經歷過五次生育,步入更年期的瑪麗王太後如今深受婦科疾患的困擾;然而醫師並無妙法,瑪麗也束手無策——這些,不是靠醫療知識和普通護理手段就能解決的,穿越女如她,只能眼見生身母親漸漸枯瘦下去。
更令瑪麗感懷的,是這位病弱王太後,放權頗為痛快,把親信力量早早移交給了女兒;其中就包括梅特蘭德。這位被前任女主子認可的首席秘書,在銳意進取的瑪麗眼中,果然精明能幹,是未來可被聘管財政的好苗子——更別提,他似乎有意於自己身邊的弗萊明小姐,十分方便籠絡。
當瑪麗開始改革,這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王太後,盡管有些受打擊,卻輕易聽信了女兒的安撫,並為孩子祈禱,寧願自己承擔基督的不滿,只求女王諸事順遂、平安健康。
種種舉措,都像是在彌補十餘年來錯失的親情……惹得瑪麗和她母女擁抱,掉了好多滴眼淚。
母親的遺憾似乎在消弭……待收到亨利二世的回信,瑪麗更覺安心了。
公公很善解人意。他表達了理解,和保護她的信念,以及向羅馬教皇辯解的打算。他還微微暗示,自己亦認為,世俗化王權高於教權是時代趨勢。於是,瑪麗更敞開心扉,同法國國王再次闡明接下來的計劃——鄰國局勢尚穩,難以貿然幹涉;最好先承認伊麗莎白,且暫不強求英格蘭王位。
這封回信,瑪麗又洋洋灑灑寫了個大長篇,分析現狀,展露觀點。其涉及外交的部分,與她給鄰國的文書保持基本一致。沒錯,她已經同伊麗莎白通過信了——蘇格蘭君主對新女王繼位表示恭喜,承認她合法;聲稱自己渴望和平,不喜歡血腥;末了,她表示,希望她能被增加為英格蘭的合法繼承人,最好是排在伊麗莎白的表侄女、格雷姐妹之前。
此外,瑪麗還妄想著一石二鳥。和公公的通訊中,她直白提到了那個加爾文的學生,約翰·諾克斯。
“我認為,此人極其危險。蘇格蘭的極端新教勢力,幾乎都受到他的指使。蘇格蘭目前的宗教政策,只攔住了各領主投向新教的心,並不曾給新教徒開赦。所以,那些激進分子動亂的理由猶在。如果不加以控制,我恐怕,未來此人還會在境內掀起軒然大波。”
這其實是她在給朗格維爾公爵,申請“官方援助”。此前,她的好舅舅、洛林紅衣主教,“私下”從“教義”上支持了外甥與外甥女名為宗教調查、實則混在新教徒中作間諜的“暗訪”——他大概曉得外甥女給外甥灌了些迷魂湯,亦關心結果,索性默許朗格維爾公爵這種拋棄貴族矜持的暗中行動。如今,瑪麗索性為哥哥在亨利二世那裏過了明路。
嗯,近來,她了解到,朗格維爾公爵的“忠仆”,已和諾克斯積極接觸……但接下來,究竟該如何控制、或利用那個加爾文派刺頭兒,瑪麗還未下最終決心。
政治動物瑪麗·斯圖亞特,終於停下了手中的鵝毛筆。她著實累壞了。
年輕的女王揉揉手腕,接過比頓小姐遞來的圖章,忽然冒出一絲愁緒。
唉,她還要考慮,怎麽給弗朗索瓦回一封深情款款的信呢?那個少年,來信不斷,且語句相當熱切。
瑪麗擡眼,望了望比頓小姐。這位金發黑眼的豐滿侍女,字跡素來與她很像,也喜歡抒情詩……或許,她可以找個槍手?
瑪麗·比頓被女主子詭異的目光所籠罩,忽然有點渾身發毛。
好在,思忖片刻,瑪麗終於否決了這個危險念頭。
她名義上的丈夫,堂堂“蘇格蘭國王”,還是不能隨便丟給別人應付。
瑪麗只好又苦哈哈的拿起了筆。
和他交流自己的政治主張?
默默回憶了會少年的臉,瑪麗覺得,這話題,似乎有點費腦。
其實……到底還是談情妥當。
於是,她磨磨牙,“沙沙”劃下一大通、足以令收信人面紅耳赤的文字——純情的都寫膩了,既然是“已婚”夫妻,那換點花樣吧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主權國家的概念,世俗國家的重要性,大約要等近一百年後、由法國首相黎塞留提出,才逐漸深入人心。可是,英格蘭王國,從亨利八世開始,就以和教廷決裂的方式,走出了主權國家的一大步。
盡管瑪麗認為,文明的理想是政教分離。可是,這個年代,一個相對政治上集權自主的國家政體,哪怕依舊鼓吹“君權神授”,也算是人類歷史的一大進步。
亨利八世的《至尊法案》,便是一本很好的教材。它宣布,國君為教會首腦,擁有任命教會各種神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。與之相應的,還有一系列加強王權、唯我獨尊性質的法令。
如《首歲教捐法》,規定教士收入中的上供部分,不再交給教皇,而是奉於君主;如《禁止上訴法》,宣布國內涉及遺產繼承和婚姻方面的官司,不得訴至羅馬;如《叛國罪法》,確定凡不承認君主尊嚴、稱號、財產,或斥其為異教徒、分裂者之類的言行,都屬於叛國罪……
林林總總,以《反對教皇權力法》劃上了句號。
最後這部法案,徹底清除了羅馬教廷在英格蘭的各種權力,包括解釋《聖經》的權力,足以把教皇氣得七竅生煙。
當然,盡管膽大如穿越女瑪麗,最後一份《反對教皇權力法》,目前還是不敢模仿的。但是,采納其餘幾個的實質內容,在“地廣人稀”的蘇格蘭推行,困難並不大。
如她所料,在知會各領主之後,她所頒布的改革舉措一路推進,並無太多阻力。
偷偷熱衷於新教的爵爺們倒也罷了。那些舊教信徒,一方面對女王學習亨利八世、把教會資產和組織運行體系均納入國有而忿忿不平;一方面,又慶幸女王形式上繼續恪守著天主教禮儀,公然宣揚王國對遙遠的羅馬“要充滿敬意”——他們猶豫之間,既沒有直接反抗,也來不及向教廷告狀。所以,愛丁堡及其周邊,都是一派“改革順利”的風景。
哼,主要還是因為滿足了上層貴族利益(且沒有對普通人群造成損害)。瞧,法令頒布之後,連歷來和斯圖亞特家族最不對付的道格拉斯領主,也沒有“為反對而反對”,而是欣欣然清點著修道院那些豐厚藏品,喜滋滋的抱回家去享用了。
沒錯,瑪麗從始至終的目的,就是權和錢。
權,是必須緊緊攥在國君的手上的。瑪麗剝奪了羅馬以及本地教會諸多世俗權力,將之據為己有。其他領主,也象征性的分到了幾口湯。但名義上,最終裁決權,全部歸屬於君主。
沒收修道院,則是經濟環節中最重要的一步。瑪麗把除少數書籍外的所有動產,毫不吝惜的賜給了勳爵們——那些閃著光的金銀器,大大安撫了眾貴族的心。不動產方面,瑪麗允許爵爺們按領地範圍瓜分了部分;其餘的,加上王室直屬領內的,她宣布全歸國有——唔,修道院結構還是很結實的,作公共場所使用很不錯;教會土地可算最好的那一批,正好拿去搞農牧業試點。
與此同時,瑪麗並未直接強迫教士修女們還俗——修道院房舍他們依然能夠居住,園圃和土地他們依然被允許耕作。只是,這些產業的所有權,已歸於女王陛下;並且,修道院居民從今往後,要服從的,更多是國君的世俗要求,而非羅馬教廷的精神遙控。
倒不是說,全體蘇格蘭神職人員,都成為了國君的雇員。實際上,教會依然存在,只是“機構被精簡”;且其最高首腦,變更為瑪麗·斯圖亞特女王。
瑪麗固然收繳了相對封閉的修道院,鯨吞了眾多土地,但對於素來承擔重要公共職能的教堂,她非常精心的保護著、寬容著、維持其組織結構,盡可能少指手畫腳。
而那些失去“根基”的教士和修女,在發現現有教堂無法容納他們所有人之後,要麽索性回歸世俗,要麽留在原處為國君打工、堅持“避世清修”。
作為特權階層,神職人員名義上暫時仍舊是免稅的。然而,瑪麗使用了類似的《首歲教捐法》,令他們把收入十分之一上繳“蘇格蘭教會之首領總督·女王的庫房”,也算變相征稅,增加了自個收入。
對,瑪麗暫不打算廢除古老而傳統的什一稅。《聖經》中說,農牧產品的十分之一屬於上帝。盡管這些年宗教改革浪潮中,先驅地德意志的農民一直叫嚷著要廢除此稅,可路德派從未照做。後起之秀加爾文與亨利八世,也不曾放過這筆收入。而立場相似的亨利八世,其做法最合瑪麗心意——這筆錢,揣進國君兜裏就好。
民生和民權,固然是一個未來靈魂非常向往的東西。可瑪麗清楚,改革難以一蹴而就,最好是順應潮流。歷史本有它的發展規律。像王莽那樣不顧時代局限,脫離其根基、想要搞超前社會的,往往會慘痛失敗。
就如她自己,目前尚不敢脫去天主教徒的帽子。在這段所謂的變革中,對外,瑪麗仍堅持她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。她宣稱,她永遠懷著對羅馬教皇的尊重,遵守一切舊有禮儀形式;但是,為了國家的利益,她必須因地制宜,規範一些蘇格蘭世俗政策,以保證人民的世俗幸福。
鑒於瑪麗表面禮儀上的優待,還有英格蘭這個前車之鑒(瑪麗總是默默感懷,有亨利八世這個出頭鳥真的太棒了),留在蘇格蘭的頑固舊教徒暫無過激行動。一方面,雖然女王對教義不特別精通,但她找到的《聖經》原文,確實令他們難以辯駁;另一方面,博斯維爾的禁衛軍在維(;)穩方面頗有建樹,諸位勳爵也還肯配合做事,手無寸鐵者難以反抗。
對於最淳樸的平民來說,無非是剝削壓迫者的頭子合二為一;教堂又沒撤,日常生活好像也不太受影響。嗯,在他們眼中,女王陛下膚白貌美,威儀滿滿,值得敬愛;她又給他們發了些農用物資,還說要帶領大家耕牧致富,更該發自內心的擁戴了。
什麽,領主和教士在扯皮?這個,雙方都得罪不起,咱還是埋頭幹自己的活去吧。
在瑪麗威逼利誘之下,蘇格蘭“宗教改革”的初始階段,可以說相當之平穩。
她也隨之發現,“小國”果然有“小國”的好處——人口少,上層更少,掌控起來,相對容易。
當然,總有人不吃她那一套。
教皇在蘇格蘭的代表,即他的鷹犬,瞧著瑪麗越來越不順眼。可是,在此邊陲之地,羅馬教廷的勢力有限;偏偏西班牙、法蘭西、英格蘭三國的和談才起頭,為一點“小糾紛”大動幹戈不可能,甚至連“教訓”一下都不合適。
畢竟,消息通過去本就慢;而且教皇正忙得很,連起草一份嚴厲的外交辭令,都不大容易。
——瑪麗正衷心感謝前些年的戰亂,消耗了西班牙、法蘭西、英格蘭等國的諸多儲備,讓他們對外動武的能耐大大減低。接下來,蘇格蘭也就有希望在夾縫中發展,成為她的第一個改革試驗田。
不過,瑪麗還很需要顧及瓦盧瓦王室的情緒,尤其是亨利二世。於是,她很“誠懇”的寫了一封長信,向公公解釋了她這些日子在蘇格蘭的所作所為。
她寫道,國內新教勢力生長兇猛(其實還好),鄰國伊麗莎白的宗教傾向鼓舞了一批不安分的領主(這個倒沒錯),且民意洶湧(遠沒那麽糟);她為了平衡緊張局勢,過於沖動,在和丈夫商量之前,就擅自主張(膽大妄為),模仿了英格蘭的某些改革措施,以示妥協。她聲明,她對羅馬教廷始終心懷景仰,此次冒犯純屬無奈,請求諒解。
她在信中,百般示弱,懇請亨利二世的支持與幫助;她強調自己是瓦盧瓦王室的從屬,心系王室的利益,絕對與法蘭西同進退。
這些紙上的優美措辭,要穩住遠在巴黎的法國國王,並不困難。畢竟,法籍的大統帥蒙哥馬利,正因為英格蘭政局變動,在幾位“值得信任”的蘇格蘭勳爵的陪伴下,屯兵邊境;他耳朵裏灌滿了爵爺們為女王改革找出的理由,他所見皆是他們對法蘭西戰略的忠實執行。而另一個正宗法國貴女,瑪麗·德·吉斯,撐著虛弱病體,亦在信中為女兒求情。
這位母親,可謂瑪麗的一樁憾事。回蘇格蘭之後,她就發現,王太後的身體比先前明顯羸弱太多。經歷過五次生育,步入更年期的瑪麗王太後如今深受婦科疾患的困擾;然而醫師並無妙法,瑪麗也束手無策——這些,不是靠醫療知識和普通護理手段就能解決的,穿越女如她,只能眼見生身母親漸漸枯瘦下去。
更令瑪麗感懷的,是這位病弱王太後,放權頗為痛快,把親信力量早早移交給了女兒;其中就包括梅特蘭德。這位被前任女主子認可的首席秘書,在銳意進取的瑪麗眼中,果然精明能幹,是未來可被聘管財政的好苗子——更別提,他似乎有意於自己身邊的弗萊明小姐,十分方便籠絡。
當瑪麗開始改革,這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王太後,盡管有些受打擊,卻輕易聽信了女兒的安撫,並為孩子祈禱,寧願自己承擔基督的不滿,只求女王諸事順遂、平安健康。
種種舉措,都像是在彌補十餘年來錯失的親情……惹得瑪麗和她母女擁抱,掉了好多滴眼淚。
母親的遺憾似乎在消弭……待收到亨利二世的回信,瑪麗更覺安心了。
公公很善解人意。他表達了理解,和保護她的信念,以及向羅馬教皇辯解的打算。他還微微暗示,自己亦認為,世俗化王權高於教權是時代趨勢。於是,瑪麗更敞開心扉,同法國國王再次闡明接下來的計劃——鄰國局勢尚穩,難以貿然幹涉;最好先承認伊麗莎白,且暫不強求英格蘭王位。
這封回信,瑪麗又洋洋灑灑寫了個大長篇,分析現狀,展露觀點。其涉及外交的部分,與她給鄰國的文書保持基本一致。沒錯,她已經同伊麗莎白通過信了——蘇格蘭君主對新女王繼位表示恭喜,承認她合法;聲稱自己渴望和平,不喜歡血腥;末了,她表示,希望她能被增加為英格蘭的合法繼承人,最好是排在伊麗莎白的表侄女、格雷姐妹之前。
此外,瑪麗還妄想著一石二鳥。和公公的通訊中,她直白提到了那個加爾文的學生,約翰·諾克斯。
“我認為,此人極其危險。蘇格蘭的極端新教勢力,幾乎都受到他的指使。蘇格蘭目前的宗教政策,只攔住了各領主投向新教的心,並不曾給新教徒開赦。所以,那些激進分子動亂的理由猶在。如果不加以控制,我恐怕,未來此人還會在境內掀起軒然大波。”
這其實是她在給朗格維爾公爵,申請“官方援助”。此前,她的好舅舅、洛林紅衣主教,“私下”從“教義”上支持了外甥與外甥女名為宗教調查、實則混在新教徒中作間諜的“暗訪”——他大概曉得外甥女給外甥灌了些迷魂湯,亦關心結果,索性默許朗格維爾公爵這種拋棄貴族矜持的暗中行動。如今,瑪麗索性為哥哥在亨利二世那裏過了明路。
嗯,近來,她了解到,朗格維爾公爵的“忠仆”,已和諾克斯積極接觸……但接下來,究竟該如何控制、或利用那個加爾文派刺頭兒,瑪麗還未下最終決心。
政治動物瑪麗·斯圖亞特,終於停下了手中的鵝毛筆。她著實累壞了。
年輕的女王揉揉手腕,接過比頓小姐遞來的圖章,忽然冒出一絲愁緒。
唉,她還要考慮,怎麽給弗朗索瓦回一封深情款款的信呢?那個少年,來信不斷,且語句相當熱切。
瑪麗擡眼,望了望比頓小姐。這位金發黑眼的豐滿侍女,字跡素來與她很像,也喜歡抒情詩……或許,她可以找個槍手?
瑪麗·比頓被女主子詭異的目光所籠罩,忽然有點渾身發毛。
好在,思忖片刻,瑪麗終於否決了這個危險念頭。
她名義上的丈夫,堂堂“蘇格蘭國王”,還是不能隨便丟給別人應付。
瑪麗只好又苦哈哈的拿起了筆。
和他交流自己的政治主張?
默默回憶了會少年的臉,瑪麗覺得,這話題,似乎有點費腦。
其實……到底還是談情妥當。
於是,她磨磨牙,“沙沙”劃下一大通、足以令收信人面紅耳赤的文字——純情的都寫膩了,既然是“已婚”夫妻,那換點花樣吧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